企業擴大規模之後,如何還能繼續創新?美國大型醫院執行長從自身經驗指出,合作是重要解方,例如與AI、學界、其他產業協作。然而,如何透過合作推動創新?他點出5項具體策略,可供醫療與其他所有產業參考。
Courtesy of Advocate Health
3年前,源自美國中西部和東南部的兩大醫療體系,合併成全美第三大非營利醫療體系,名為Advocate Health。但這次合併不是終點,而是起點。
我們的理由很清楚:醫療產業正面臨轉折,我們認為只要攜手合作,就可以為我們的病患、同仁和社區重新定義這個產業。如今,Advocate Health擁有69家醫院、1,000個醫療據點,約有17萬名同仁為中西部和東南部600萬病患提供服務。但是單靠規模並不能成功轉型,如何利用規模才是重點。
我們決定利用規模來推動創新,以真正的協作進一步擴大造福病患。這代表我們要與頂尖的科技公司、學術機構、醫療科技先驅,打造深厚的合作關係。尤其,我們正透過3個相互連結的領域,重塑醫療的未來樣貌:人工智慧(AI)、位於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市(Charlotte, North Carolina)的全新創新園區「珍珠」(The Pearl),以及臨床試驗。結合這些領域,我們的角色就不僅是提供醫療服務,更是在真實環境進行實驗,來推動大膽的新構想,重新想像一個亟需改變的場域。
讓AI從流行詞彙走向臨床實務
AI有能力促成醫療轉型,但轉型要成功,必須先將AI視為核心投資,協助恢復醫療中的人性。
在Advocate Health,我們採用AI不是在趕一個過度炒作的流行。事實上,AI是我們的策略要務。微軟(Microsoft)的AI工具Dragon Ambient eXperience(DAX)Copilot,能夠將病患就診的錄音檔轉為病歷,目前我們是它在美國最大的醫療用戶。我們21,000名醫師當中,就有不少人每天因此省下多達一小時的行政作業時間,可以改用在病患身上。我們42,000名護理師也針對一款類似的微軟工具,一起協助開發應用。
除了將AI用於記錄,我們還與醫療科技影像公司Aidoc合作,協助放射科醫師在3分鐘內診斷腦溢血,比過去的25分鐘降低。而省下的時間可能就決定病患是康復、長期失能,或是死亡。
我們還與微軟、Artisight及其他公司合作,打造AI驅動的「未來病房」,具備環境音監聽、AI強化攝影機、遠距醫療等功能(徵得病患同意才使用)。有一次,這套系統在病患跌倒前就偵測到類似癲癇發作的動作,一名遠距護理師在幾秒內透過監視器介入處理,另一名駐點護理師也及時趕到,避免病患受到傷害。醫院每年發生100萬起跌倒事件,其中30%會造成病患傷害,因此這樣的創新非常重要。這一刻,科技成為了病患安全的守護者,因此這套系統也成為我們可以擴大運用的科技。
在我們服務的鄉村社區,AI平台還提供全天候的線上支援,就算專家沒有住在附近,病患也能及時得到諮詢。喬治亞州(Georgia)鄉村地區的罕見癌症病患,不再因為地理限制,無法取得溫斯頓─撒冷(Winston-Salem)或密爾瓦基(Milwaukee)地區可以取得的專業知識。
為醫療創造梅迪奇效應
在夏洛特,我們實現了一個願景。它的靈感來自於作者法蘭斯.約翰森(Frans Johansson)所說的梅迪奇效應(Medici Effect):體認到突破性創新往往出現在不同學科和產業的交會之處,設計出這樣的互動就是我們該做的。
我們今年夏天才開幕的珍珠園區,是同類型創新園區的首例,成立的目的就是要連結學界、業界和臨床合作伙伴,提升進步的速度。它的核心單位是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(Wake Fore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),該學院將AI、機器人技術和先進診斷融入課程之中。全球微創手術訓練領域的領導者,遠距微創手術中心(IRCAD),也在珍珠園區設立北美唯一的總部。還有一個特色讓珍珠園區更與眾不同:這些機構與醫療科技龍頭比鄰而居,包括西門子(Siemens)、史賽克(Stryker)、美敦力(Medtronic)、嬌生(Johnson & Johnson)和波士頓科技(Boston Scientific)等,它們的專業人員也與學生、醫師和研究人員並肩合作。
工程師可能上午觀摩一項手術,下午改進原型,晚上再與醫師協作。這就是梅迪奇效應的展現:不同專業知識相互碰撞,進而帶來突破。而這也證明,合作可以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。
加速臨床試驗發現
第三個領域是臨床研究,合作關係協助我們突破極限。我們即將成立的Advocate Health全國臨床試驗中心(National Center for Clinical Trials, NCCT),是全美最大的醫療業者平台,業界伙伴透過這個平台可以從我們數百萬病患中取得合適的病患(通常由AI協助),並從我們數據庫超過一億份病患就診紀錄中取得相關匿名紀錄,進而更迅速從「實驗桌」轉到臨床,甚至其他地方。
透過NCCT的協助,合作伙伴可以更有效率而安全地測試最新設備、技術、藥物和療法;而我們從阿拉巴馬州(Alabama)鄉村地區到芝加哥南部的病患,也可以更有效率地報名參與這些試驗。例如,我們每年治療約5萬名新的癌症病患,屬於全美醫療業者的前段班。現在這些病患更有機會取得最先進的癌症治療和試驗,不論他們在哪個地理區。
總體來說,這3項措施(與AI合作、珍珠園區、NCCT)反映出我們Advocate Health的願景:成為一個推動轉型的平台;同時,也凸顯出我們的核心信念:要解決最棘手的醫療挑戰,就必須徹底協作。
醫療領域之外的創新者可以採取的做法
雖然上述旅程位於醫療領域,但我們學到的心得應該普遍適用,希望可以幫助其他領域尋求創新的人。以下是其中一些關鍵策略和要點:
厚實基礎,才能搭起合作的橋樑。在Advocate,我們努力打好基礎,像是鼓舞人心的目的、開放的文化,以及堅實的基礎設施。內部調查指出,歷經過去幾年的重大變革,我們團隊成員依然沒有離開。事實上,85%的成員表示,他們很自豪是Advocate Health的一份子。他們相信我們現在的方向,因此不僅願意為了變革調整自己,也願意帶頭推動變革。
擁抱未知。知道目的地,就不能稱為「創新」。但要投入不確定性,組織不只需要策略,更需要特定的心態。在Advocate Health,我們認為它就是無所畏懼的好奇心和無可動搖的樂觀精神。它相信未知值得探索,而不值得畏懼。它也深信即使前方尚未有路,還是能往前進。
“要投入不確定性,組織不只需要策略,更需要特定的心態。在Advocate Health,我們認為它就是無所畏懼的好奇心和無可動搖的樂觀精神。
努力以真正的協作推動創新。與外部專家共同創造,設計共享空間方便團隊即時合作,並將合作關係視為策略資產。太多公司只想銷售最新的產品和服務,然後就撒手不管。但我們規模龐大、工作也會改變病患人生,因此我們的合作對象是那些願意和我們一起設計、迭代、打造產品的公司。
選擇目的相同、願景相同的合作伙伴。對我們來說,合作伙伴是那些對醫療產業的未來有類似想像的企業和機構,還有那些重視相互學習、個性也極為謙遜的領導人。關鍵的問題包括:潛在的合作伙伴是想攜手打造更好的產品,還是採取更具交易性質、只有一人能贏的做法?我們的價值觀是否都是關懷所有人,尤其那些最弱勢的人,包含我們從最鄉下地區到最都市化社區所服務的病患?我們攜手合作能否比單打獨鬥做得更大、更好、更快?
不服務弱勢族群的創新,就不是完整的創新。真正的轉型,第一步就是提出更棘手的問題:這項創新是為了誰?可能遺漏了誰?AI、基因體研究、數位療法,這些都很有潛力,但前提是我們從一開始就納入倫理,也承諾人人皆可使用。
事實上,IRCAD選擇與我們在珍珠園區合作,有一項關鍵因素是,雙方幾乎立即取得這方面的共識。我前往法國,與IRCAD創辦人暨總裁雅克.馬赫斯克(Jacques Marescaux)面對面討論雙方可能合作的項目,尤其是創新的普及。他希望培養新一代有機器人和AI輔助的外科醫師,這給我很大的鼓舞;而Advocate承諾建立新模式,來連結許多醫療機構和醫師,也給他很大的鼓舞。我們一致認為,北美IRCAD如果主攻先進的專科領域,像是腦部、心臟與癌症的治療,有助於雙方更迅速取得進展,造福我們各自服務的病患,而且不僅是富裕地區的病患,也包含最弱勢地區的病患。這個共同願景推動我們在短短幾年內,就從最初的握手示好,進展到共同成立一家醫療機構。
不要只在營運層面,更要在策略層面利用規模。善用數據、觸及範圍和規模來建立實驗平台,並確保你的規模效應可以讓你更迅速試行、改進和部署解決方案,而不會被繁瑣的行政程序耽擱。只要兩個以上的大型組織互相合作,新結構就有可能扼殺創業精神。這也是為什麼需要成立有權限、快速迭代的決策小組,來負責各項工作流程,並在遇上阻礙時能夠直接找合適的高階領導人排除。
以珍珠園區專案為例,我們大約有30個小組。我開玩笑說,珍珠園區第一階段的建造速度,竟然比我整修自己家還快,但這是真的。我們最晚一定要在2025年6月開幕,才能迎接第一批醫學院學生;有時候,沒有什麼比最後期限更能提供動力了。而剪綵結束才過3天,我們領導團隊就開會規畫下一階段:為了進一步推動創新,繼續興建新大樓,來補強我們的醫療科技園區。
邁向未來
我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枚鮮紅色的印章,上面刻著一句被粗線劃掉的話:「一如往常」。這是我的導師兼前董事長艾德.布朗(Ed Brown)送給我的禮物。他告訴我要常常用它,我也的確這麼做了。
那是因為我們相信,未來不屬於墨守成規的人,而是敢於重新想像未來的人。
沒有一家組織能夠單獨解決社會最迫切的挑戰。真實而持久的變革,需要一場運動,而醫療體系、政府、企業、非營利組織和社區之間如果沒有深度協作,這場運動不會成功。
在Advocate Health,我們將這種創新視為自己的責任。我們承諾要把前瞻的構想轉化為日常的影響力,讓數百萬人都能輕鬆取得我們深具人性的服務。我們邀請其他人一同走上這條路,並協助我們塑造它,因為當我們攜手將想像化為實踐時,不僅系統可以轉型,人生也可以轉型。
文章來源:哈佛商業評論 11月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