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2025年公佈的《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》顯示,近兩年來因為生成式 AI 工具的發展,加速產業對於 AI 的認識與應用,尤其是過往 AI 指數相對落後的製造業呈現顯著成長。不過,多半仍處於生成式 AI 工具的應用與探索階段,真正導入核心流程、建立可持續的數據策略與AI應用架構的企業仍屬少數。
為了提升企業對於 AI 的實務應用與系統性理解,政府與各大輔導單位也陸續推動專案與媒合活動,期望透過應用展示與技術對接,協助製造業者能更具體掌握 AI 在實務流程中可發揮的價值與效益,以加速 AI 導入流程。
AIF 與資策會攜手舉辦的「AI CAFÉ X 製造業應用」系列活動,即針對研發設計、品質檢測、廠務管理等製造場域的常見挑戰,在北、中、南三地舉辦四場活動,邀請製造業與AI服務商面對面,進行深入交流與案例分享。第二場活動以研發流程為核心,聚焦在「設計優化」、「排程調度」等實際應用,邀請在智慧製造領域具實績的新創與技術團隊,分享從數據取得、模型建構到場域落地的完整鏈結。
AIoT驅動,打破研發地獄輪迴
在智慧製造邁向更高效率與精準度的過程中,研發流程的優化是關鍵一環。先知科技總經理高季安指出,研發部門雖然是企業的創新引擎,卻常面臨「撞牆期」。多數企業在研發流程中所面臨的共通痛點,包括需求不明、CAD 圖錯誤頻繁、資料分散、研發人員流動率高與知識難以傳承等問題,導致研發過程冗長、回饋時間延遲,甚至在導入量產階段出現良率過低的問題。這些挑戰不僅讓AI導入的挑戰更為複雜,卻也是 AI 導入的契機。
針對製造業中研發估價流程的瓶頸,如企業中每天必須面對大量來自客戶的CAD圖紙,不僅需人工分類、估價,還要依賴高資深員工的經驗派工,整體效率低落。一張圖紙從接收到估價完成土可能需耗時3至4天。
先知科技推出「圖文通」 AI 解決方案,結合視覺AI與文字辨識(OCR),不僅能自動解析CAD圖中的設計元素與關鍵標註,還能比對企業內部過去生產的數十萬張歷史圖紙,快速找出最相似的設計案,並透過AI模型推估可行性與成本,大幅縮短估價時間至1~2天,尋圖時間壓縮至3分鐘內。
這項系統更與ERP及生產管理系統整合,實現從圖紙解讀、報價決策到生產排程的資料閉環,同時搭配生成式AI,自動生成生產規格書與工藝指引,有效提升報價準確率、訂單毛利與量產良率。
高季安強調,導入AI並非一蹴可幾,而是「從痛點切入,逐步優化」,尤其研發階段雖處於製程初期,卻對整體生產效率與品質影響深遠。他建議企業可從最耗時、最重複、最依賴經驗的流程著手,透過AI與知識封裝,實現研發決策的智慧化與標準化。
智慧排程取代Excel,化身工廠指揮官
塔台智能執行長陳漢廷則觀察到,即使導入ERP、MES等系統,不少製造業企業仍依賴大量Excel進行供單、工時與產能協調,面對少量多樣、極限插單與人力短缺等挑戰,傳統方法已漸力不從心。
而塔台所推出的SARA 智慧排程系統,透過結合數據整合、虛擬工廠建模與機器學習等AI技術,可自動生成最佳化生產計畫,兼顧彈性與效率,同時累積有價值的製造數據資產,支援持續優化。目前已協助包含IC設計、自行車、工業電腦與製藥等產業,逐步實現從生產規劃、派工決策到物料管理的智慧化。
從研發到決策協助
皮托科技是全台首家導入系統模擬技術的顧問先驅,主要提供 AI 結合 CAE 模擬技術的設計優化與預測分析服務,涵蓋數位分身、智慧排程與流程模擬等。皮托科技副總經理楊棟焜則從更前端的物理模擬切入,將AI與CAE(電腦輔-助工程)技術結合,把耗時的產品模擬運算,縮短至幾秒鐘,協助業者在研發初期即鎖定最佳設計。
鼎華智能則專注於智能製造系統整合,涵蓋MES、APS到QMS的完整產品線,提供以MOM(製造營運管理)為核心的強大整合平台,擁有服務超過2000家製造業客戶的豐富經驗。鼎華智能的核心理念在於將AI Agent從單純的「助手」,提升為能深度結合行業知識的「決策夥伴」。透過整合IT與OT數據,其系統能協助企業打通從研發到製造的數據鏈,實現智能化的生產排程與品質監控,最終建立具備高度彈性與韌性的生產體系。
不僅要案例 更需要明確指引
從這些分享中可見,AI導入的成功關鍵,在於能否精準對焦「痛點」,並選擇合適的工具。然而,從前兩場活動的互動觀察可見,儘管多數企業對導入 AI 表現出高度關注與積極態度,卻普遍面臨「不知道該從哪個環節切入」、「不確定應選擇何種應用類型」等導入初期常見困難,凸顯當前 AI 導入仍缺乏明確路徑與有效輔導機制。
為了回應企業端的實務需求,後續將於台中與台南舉辦的兩場活動中,特別安排顧問群現場協助,提供導入建議,協助企業釐清自身需求、評估應用潛力。希望能夠透過需求與解決方案的對焦,讓製造業少走冤枉路、加快轉型速度,也讓AI服務商的技術能量成為提升整體產業的助力。
文章來源: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內容行銷經理楊育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