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造推動成長所需的「創新籃子」日期:2023/10/24

企業推出一系列創新專案,希望能達成策略目標,但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。本文建議採用「籃子分析」,可以釐清策略,從中找出變革需求,進而汰除與策略不一致的專案,並建立與策略一致的專案。



關於本藝術作品/尼克.麥魯斯(Nik Mirus)在他的「解構地圖」(Deconstructed Maps)系列,運用彩色凝膠與壓克力板,重排和重建舊城市地圖,把玩實驗與可能性的觀念。

企業通常把創新專案當成一種組合(portfolio):結合各項專案,以集體方式達成不同的策略目標。例如,有些專案會改善商業流程,有些則會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。

專案組合的概念儘管有所幫助,但我們的研究顯示,組合的目標已經流於過度標準化。換句話說,大部分企業都尋求類似的組合目標,像是在漸進式改善和應用新科技之間取得平衡。高階主管往往依據標準的績效指標(像是淨現值),審慎評估個別專案,但很少花時間思考,除了「分散化會降低風險」這個(借自財務領域的)一般概念之外,企業的競爭定位需要哪些類型的專案。結果,企業的創新專案與獨特的策略目標之間,往往關係薄弱,甚至在最糟糕的情況下,創新專案還會與企業的策略互相衝突。

我們對中國75家企業進行意見調查時發現,高階主管若是特別下功夫,將挑選專案的工作連結到本身業務的競爭目標,他們的創新活動對績效的貢獻就會大幅成長。本文要介紹我們開發的一項策略創新工具組,協助企業讓創新投資與獨特的競爭策略朝一致方向邁進。我們在5家企業的10個事業單位成功測試了這項工具。

本文觀念精粹

問題:企業通常把創新專案當成一種組合,目的是結合各項專案,以集體方式達成策略目標。但是,企業的創新專案與策略目標之間的關聯通常相當薄弱,甚至在最糟糕的情況下,創新專案還會與策略互相衝突。

原因:組合的目標往往是追求標準化的平衡,像是在漸進式改善和應用新科技之間求取平衡,而專案也依據標準的指標來評估,像是淨現值或風險報酬比等指標。

解決辦法:有一項新工具可以協助領導人讓創新投資與特定策略的方向一致。這項工具可能需要組織進行文化轉型,因為它需要一種更加迭代的決策方法。


建立策略一致性

我們的工具組以兩張圖表為基礎,結合這兩者,就能協助企業將自身的創新專案連結到策略目標(請見「策略創新工具組」)。企業首先要做的是檢視本身的商業策略。


達成共識並找出策略上的變革需求。我們合作的企業中,有近半數企業的管理團隊對自家公司策略的理解並不一致。我們這個流程的設計,就是要讓不同的事業單位領導人建立共識。我們請他們列出自己事業單位的策略目標(例如成長或獲利),並扼要說明自己事業單位的策略有什麼特色。為此,我們運用廣為人知的「3W1H」架構〔什麼(what)、誰(who)、為什麼(why),和怎麼做(how)〕,再加上和弱點有關的第五個問題,不過在這個步驟也可以運用其他架構。完成這項活動有助於領導人表達他們對策略定位的共識,從而能夠達成策略目標。

我們流程的最後一個問題,是要找出「變革需求」。這些變革需求反映的是企業目前策略定位的弱點(例如「我們的成本太高」,或是「我們沒有針對關鍵的顧客區隔」,或是「我們的競爭對手推出新一代的產品,會讓我們的功能變得不足」)。這些弱點往往暗示了創新的機會;因此,創新之所以有一個廣為接受的定義是「任何能改善組織策略定位的刻意變革」,也就不是偶然了。

建立「創新籃子」。下一步是為創新專案分類的流程,我們的流程就是從這裡開始採取與固有架構不同的做法。我們不用「組合」這個詞,而是用「籃子」(basket)來指稱企業的一系列創新專案。這麼做,我們就能讓這個概念與財務領域的投資組合概念有所區別,避免誤把專案當成有價證券來處理;在有價證券領域,目標通常是透過分散化來追求最大報酬。重要的是應切記,創新專案是創造性的行動,而有價證券投資只不過是購買已經創造出來的資產。

籃子最上方那一行,列出了第一項活動所找出的變革需求,現在已被當成各項專案預期實現的創新目標。例子包括降低製造成本、改善品質、開發新產品、建立更迅速或更有彈性的銷售流程,以及在某個新國家引進售後服務流程或銷售通路等等。左側那欄,代表的是某項專案預期在該事業單位商業模式的哪個部分增加價值,像是品牌、產品線或市場區隔。

與組合不同的是,籃子是專門針對某個事業單位的策略和組織而量身打造的。這個架構裡的目標並不是一般通用的,而是直接反映出企業對這個事業單位的策略,並指出它們會為商業模式的哪個部分增加價值。

裝填籃子。接下來,高階主管把企業現有的創新專案放進籃子,心中明白些專案可能會橫跨多個目標和領域。領導人應該針對每項專案逐一問道:「這項專案如何協助事業單位達成本身的策略創新目標?」或者換個方式問:「這項專案如何彌補我們的策略缺口?」某項專案若是能滿足某個已確認的變革需求,就符合這個策略,可以歸進這個籃子裡。但是在許多情況下,專案可帶來的變革,可能與那些已確認為機會的變革不同,或是幾乎不會帶來什麼變革。這些專案歸入「不一致」的欄位。有些專案能帶來的財務利益,或許無法轉化為可持續的競爭優勢。在這種情況下,這些專案如果尚未進展太多,就應該取消。

一旦籃子篩選掉與策略目標不一致的專案,就可以開始把其他與策略一致的專案加進來。這不該是一個由上而下的推演流程,而應該是發揮創造力的嘗試,由管理團隊和相關專家在工作坊中進行。它需要第一線員工對專案構想提供實質意見,對於什麼能為該事業單位增加價值,他們的看法很多,通常遠多於管理階層的預期。設計創新籃子的過程,會開啟具創造性的討論,探討有什麼機會存在〔就像設計思考(design-thinking)工作坊的做法〕,以及如何將這些機會轉化為一系列專案,以支持推動該事業單位的競爭策略。

設計創新籃子會開啟具創造性的討論,探討有什麼機會存在,以及如何將這些機會轉化為一系列專案,以支持事業單位的競爭策略。

在事業單位歷經幾回合的籃子週期後,就不必再從零開始設計一致性。隨著專案結束並移出籃子,讓出空間給新專案加入,策略一致性也會因為策略環境、策略定位、籃子裡的內容改變而演變發展。

籃子的評估可能會觸發策略的變革。比方說,它可能會揭露競爭定位有某些層面受到忽略,或是可能提供重大價值的新機會。在這類情況下,管理團隊必須重新檢視策略,以決定新的目標,然後再重新開始進行籃子週期。

填入數字。經理人只有在裝填籃子並經過幾次檢視後,才能填入數字。他們可以為每個創新目標訂定具體數字(例如單位成本降低10%、每條產品線推出一種新產品、產品不良率每月減少到1%以下,或是在歐盟境內建立一個能在9個月內銷售10萬個單位的銷售通路)。接著,根據當前的候選專案可能實現多少目標(以及每年年底實際實現多少目標),來評估籃子。有了這些資訊,經理人就可以確立各個目標和領域當中的優先事項。

不要太快訂定數字,這一點很重要,因為這麼做可能會鼓勵人們捨棄創造性的選項,只提議採用那些可以立刻證明成果的選項。我們也要提醒,千萬不要讓流程的這個部分變成正式的最佳化活動,因為這會讓演算法根據專案實現目標的潛力,精準分配每項專案的權重,用以推動專案的選擇。最佳化不但缺乏彈性,也不透明,而且可能仰賴一些無法反映環境動態情況的標準評量指標。討論並致力推動看似「次佳」的籃子,在執行之後的成果,往往優於理論上看似「最佳」、但管理團隊沒有充分理解背後故事的籃子。 我們來看一下,這一整套流程在實務上如何運作。

Glass公司成功聚焦

我們研究了Glass公司(化名)這家多角化中國企業的光學裝置事業部。管理階層認為,該事業單位3個市場區隔的成長狀況不理想;這3個區隔包括:單筒和雙筒望遠鏡、製造業用光學感測器,以及保全用光學感測器。於是這3個市場區隔成為公司創新籃子的3個橫列。管理團隊開始執行前述流程,以便在這些區隔裡找出創新機會,實現每年成長25%的策略目標。

管理團隊運用「3W1H」的4個問題來描繪該事業單位目前的策略定位,如圖表「了解Glass公司的策略」所示。這項活動找出一些強項,也暴露出一些弱點——具體而言就是成本居於劣勢、產品功能過時、新產品太少、其中2個市場區隔的服務相對薄弱,以及科技基礎老化。(為了保密,圖表的資訊為該單位3個市場區隔的總合資訊。)


這些弱點需要公司進行策略變革,而且也成為創新目標,可以用來評估既有的創新籃子(已經在進行的專案)。這個評估活動顯示,絕大部分的支出都用於新產品,約占4,200萬美元創新預算的80%。其他創新目標只得到微薄的挹注,尤其是服務改善方面。

管理團隊成員發現,自己從來沒有想要讓這個單位如此著重在新產品上。他們查出造成這種脫節的原因。年營收成長目標迫使管理階層不斷尋求額外的營收,而阻力最小的途徑,就是在利基市場開發和導入漸進式改善的產品。結果產品數量激增,分散掉資源,無法強化競爭優勢。該事業單位的執行長就曾經表示,他們為了實現短期營收目標而專注於推出大量產品,結果削弱自己的競爭地位。

不只創新籃子需要變革,該單位的策略目標及衡量目標實現進度的方式也需要變革。團隊回到原點,展開第二輪討論,探討目標與專案。一個月後,創新籃子有了明顯的不同。該單位的執行長請集團執行長給他們3年時間來實現策略變革,而在這段期間,他們不再採用公司的標準績效衡量指標,而是追蹤創新目標的實現進度。

為了協助該單位起步,我們舉辦一場以設計思考原則為基礎的籃子建立工作坊,而他們還另外自行舉辦了3場。我們請每位參與者寫下3個能夠強化該單位策略定位的創新構想,然後以45人為一組,討論、評估和改進那些構想。每個小組都向工作坊全體參與者報告自己3個最佳構想,構想銀行於是成形。

經過許多討論,工作坊參與者建議將產品線從4條減少為2條,將33項正在進行的專案中止其中13項,並建立3項新專案(其中2項來自構想銀行)。為了落實執行,他們設立4個產品開發任務小組,並撥給每個小組大筆預算。每個小組負責開發一項它認為具有潛在競爭優勢的產品,而各組都由4位副總裁當中的一位擔任負責人。

Glass公司光學裝置事業部的管理團隊體認到,績效指標過於狹隘,導致事業部開發過多沒有成效的利基產品;有了這種體認之後,他們得以將重心放在數量較少但潛力較高的產品。確實,因為有競爭力較高的產品,以降低成本為主的創新就變得沒那麼緊迫,數量也減少,而現有產品的功能改良、科技投資和服務開發則增加了。這導致創新總預算減少了19%,從4,220萬美元降為3,410萬美元。


如果你從這個例子得到的結論是,創新籃子的主要價值在於它能夠更有效率地管理創新,那你就錯了,雖然在某些情況下,這確實是它的一個額外好處。投入建立籃子的流程,可以帶來策略的根本變革。我們現在就來看一個相關案例。

BAT公司的策略改造

電池公司BAT(化名)的鉛酸電池事業單位運用我們的流程,為競爭策略與組織策略帶來徹底的變革。BAT看到再生能源興起所蘊藏的雄厚機會,於是成立一個專職單位來開發大型鋰電池,以儲存風場、太陽能陣列和其他再生來源所產生的能源。不過,它仍然相信「舊」的鉛酸科技在車用電池的成長潛力,並為這個市場設定30%的年成長目標。

鉛酸電池事業單位的主要顧客是汽車製造商(新電池),以及經銷商和維修廠(售後更換的銷售)。BAT認為,只要內燃引擎車還在持續銷售,鉛酸電池就能持續賺錢。鉛酸電池事業單位有一些重要的強項:特別是低成本的高品質產品、廣泛的產品種類、有效的服務流程,以及有競爭力的產品功能。從它的規模來看,它的創新預算相對龐大;每年為大概40項專案投資大約2,000萬美元。但若想要實現成長目標,它需要贏得新顧客,這表示它要開發功能新穎、產品性能優越的新產品。這個單位必須確認應加碼挹注哪些專案。

我們與該單位最高層級主管合作,把我們的籃子分析應用到該單位的創新活動,結果發現這些領導人對自己所做所為的認知與實際情況脫節。他們以為自家創新專案的重心是在新產品開發和重大功能升級,以此推動新的成長。但是,該單位執行長的說法是:「我們覺得很沮喪,創新籃子顯示我們花太高比率的創新預算在成本和品質上。」團隊偏好低風險的專案,部分原因是公司採用量化(與淨現值相關的)標準來挑選專案。這位執行長告訴我們,結果新提案「趨於保守」。

把我們的籃子分析應用到該單位的創新活動,結果發現這些領導人對自己所做所為的認知與實際情況脫節。

該單位的經理人進行兩輪討論,想要從產業趨勢和顧客需求分析中找出鉛酸電池的潛在機會。結果他們只找到一個機會:開發蓄電量稍低的極小型鉛酸電池,而這只會略微降低傳統汽車的生產成本。這個見解讓他們恍然大悟:將重心放在鉛酸電池科技,無法在汽車電池市場創造足夠成長。即使對內燃引擎車來說,鉛酸電池也會逐漸讓位給密度較高的低壓鋰電池。此外,電動車除了使用高壓電池組,也會使用低壓輔助性鋰電池。

管理團隊認為,現在終於可以考慮轉換科技,於是組成一個任務小組,為低壓車配件網絡開發新型鋰電池。這個單位不必從零開始開發這項科技;它能夠以鋰電池事業單位的電池組為基礎,並與大學伙伴合作,將高壓科技調整為低壓科技,並在這個過程中建立新科技能力。從公司的角度來看,這是個明智的決定:現有的鋰電池事業單位接觸不到汽車製造商和經銷商,由鉛酸電池事業單位根據顧客需求去調整科技,會比讓鋰電池事業單位去了解市場需求更容易做到。這個決定與該事業單位最初的策略大相逕庭,提升了跨單位的協同合作。

經過4個月的努力,BAT的創新籃子發生顯著變化。降低成本與改善品質仍然重要,也有所強化。然而,管理階層決定在輔助性鋰電池的領域追求龐大的成長機會,使得創新預算增加一倍,達到4,060萬美元,其中2,000萬美元投資於一項研發專案,與一家外部研究機構及BAT鋰電池事業單位合作,共同開發啟動用的鋰電池。

正如本案例所顯示,明確探索企業的策略與創新投資之間的關聯,可以帶來徹底的變革。這個流程幫助BAT重新定位,以便在市場上善用策略變革,把主要的新投資放在一項跨越傳統界線的專案。

一場文化轉型

本文闡釋的流程不一定能讓經理人放心。在構想工作坊與策略討論中,必須讓大家能夠安心對自己專業之外的領域發表意見,並與同事(甚至是位階比他們高的同事)進行有建設性的辯論。長字輩最高階主管必須願意接受同事的挑戰。不是所有管理團隊都有做好這方面的準備。

職能部門如果達到KPI目標,通常可享有相對的自主權,也會經歷一場文化轉型。要讓籃子流程充分發揮潛能,各職能單位就必須做好準備,與其他職能部門的同事更明確地協商優先事項。行銷部門必須與研發部門協商,而且兩者都要與製造部門和服務部門協商。進行這類協商時必須要有的行為,無法直接透過下命令來產生,而必須經過學習來產生。

一個更普遍的挑戰,是經理人往往偏好「決定後就行動」的流程,我們的兩個案例都存在這種偏誤。領導人一旦做出決定並為員工訂定進度目標,就會繼續前進,不再關注已經做成決定的事。但是,我們的流程如果要發揮作用,最高管理階層就不能這樣行事。企業的策略及創新活動,與KPI之間的連結程度如果降低,組織的回應能力和變革能力也會隨之弱化。

一直以來都有人說,行動不是來自於理性的思慮,而是來自情感的參與,而我們在工作中一次又一次親眼見證這個道理。變革目標與經理人所採納的策略一致,就會觸發急迫感,而且由下而上的創造性活動也會激發熱情和正能量。藉由這種方式,我們的創新專案一致化流程不只有助於做決策,也會產生激勵作用,並讓我們做好準備採取行動。

本文討論的案例說明創新籃子流程不僅能協助經理人執行策略,也能協助他們建構策略。它為他們打開一扇窗,看清楚自己的創新活動對策略的實際貢獻。傳統的組合做法所採用的風險-報酬標準是一般性的標準,不太可能產生太多見解,因此也就無法激發出最高階經理人必須進行的那種討論。請問問自己:你真的知道自己的創新投資與策略之間的一致程度有多高嗎?

文章來源:哈佛商業評論 10月號